古代怎么做月餅
瀏覽量
【摘要】:
古代月餅的做法和現代大同小異,只不過用料不盡相同,而且有著很長的演變歷史:
據史料記載,早在殷、周時期,江、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“太師餅”,是為月餅的“始祖”。漢代張騫出使西域,引進了芝麻、胡桃,為月餅的制作增添了輔料,于是出現了以芝麻、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,名曰“胡餅”。
到了唐代,民間開始出現專門從事胡餅制作的餅師和賣胡餅的店鋪。據說一年中秋,唐玄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,太宗嫌“胡餅”不雅,貴妃舉頭望月,“月餅”二字脫口而出。從此“月餅”取代“胡餅”的名稱在民間流傳開來。
原來古人,制作月餅離不開一種叫月餅模的模具;古時的月餅造型,只要看看這些“餅?!本涂梢灾懒?。
月餅模一般是用沙梨木、棗木、杏木等材質堅實、紋理細密的木頭,既方便工匠雕刻細膩的花紋,又不易變形。經過細致打磨之后,表面更是光滑,容易脫模,制作月餅的時候,省時又省力。
制作月餅的時候,人們就把配好的餡料食材放在模具里面,壓緊,然而再脫模,月餅就成形出來了。因此,月餅的美觀程度,形式和風格都取決于月餅模的藝術性。
上一篇:
中秋節吃月餅的由來